贺州有一位从“破烂”中研究民族文化的博士
贺州日报
走进李晓明教授的工作室,墙边堆满了烂木头以及破桌椅。这些在大家眼中只能当柴烧不值钱的“破烂”物件在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馆长李晓明眼中却是研究贺州民族文化难得的宝贝。
△李晓明馆长利用清代破烂的木头修复成的花几。
“这是我早几天修复的清代老桌子,整块的红心樟木板啊。”李晓明说,发现它的时候因为长期的风吹日晒再加上被当成切菜板,桌面上是满满的刀痕划迹,等桌子完全修复好了就可以放去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里展示。
十多年前,李晓明博士从湖南调到贺州学院工作,一次进山的田野调查让他彻底改变了原来的研究计划,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2006年,我们去平桂区沙田镇狮东村的大冲瑶寨做调研,了解边远民族地区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李晓明边回忆边跟记者说道,有一天在吃饭的时候随口问到一位88岁的老人家里有几十本手抄文献,记录了他们家族的起源、往来账目、山土田地和民间信仰等情况。
民间的手抄文献往往记载着一个家族甚至是一个村庄的发展情况,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证据。为了保存证据和资料,李晓明将老人家中的手抄文献一一拍照并做成了电子书。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瑶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但他翻开电子书的时候竟发现有很多不认识的瑶字。
两个多月后,李晓明带着疑问走了七八个小时的山路回到山里寻找答案,然而结果却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因为老人在一个月前就去世了。一整箱的手抄文献也在老人去世时被全部烧掉了。
他接着走访了山里的多位老人,竟然没人能看懂那些文字。南岭山区每天都会有老人去世,大量手抄文献也同时在被烧掉。这就意味着这些承载着大量民族历史文化信息的民间文献天天在消失。
带着压抑和纠结,他决定放弃原来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研究计划,全身心投入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中,在南岭走廊的崇山峻岭间穿行,探究南岭族群文化的秘密。
“这是我从火里抢回来的,都已经烧掉了一小半。”李晓明博士拿了一块木板跟记者介绍。这是清代用在雕花大床上的花板,一面雕的是凤凰牡丹,另一面雕的是松鹤延年,双面立体雕刻,栩栩如生。当时天气冷,村里的老人就拿它来烧火取暖,遗憾的是被烧掉的那部分再也难以修复如旧了。
这十多年,李晓明博士调查走访了南岭地区的300多个村寨,采集到各族群文化实物35000多件,清代到民国时期族谱8800多册,契约文书20000多件,历代度量衡器具3000多件,民间手抄文献4000多册,已成为研究贺州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宝藏。
“李博士今天又去山里捡了什么破烂?”“一个外地人怎么可能了解贺州文化?”刚开始时对于李博士的行为大家都很不理解甚至带着嘲笑,有的领导也曾经批评他不务正业。
但他坚信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手抄文献、民俗文物、木雕工艺等等是研究贺州族群和族群之间在文化上如何互动互制、互补互适、吸收借鉴、和谐共生的有力证据,对探寻中国多民族和谐共生模式与规律有重要作用。
为了传承保护和研究贺州民族传统文化,李晓明和他的团队用了十年的业余时间,创建了“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
目前,馆舍面积3500㎡,分为民俗文化、契约文书、矿冶钱币、度量衡、傩文化、木雕工艺、家具、碑刻拓片、灯具、石雕、族谱等12个专题展示区,展出各类文化实物15000多件,已成为广西高校唯一一所经国家备案的国有综合性博物馆,更是贺州文化交流的响亮名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逝了,该民族最终会走向消亡。如何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贺州的民族文化,李晓明一直在思考和努力。
“保护文化也要从娃娃抓起。”近几年,李晓明经常组织大学的教授和博士走进村庄,建立了多个“民族文化传承实践教学基地”,给小学生们讲他们自己的民族历史故事,还通过唱民族歌、跳民族舞等形式增强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贺州是古代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与岭南的壮族、瑶族、苗族等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地方。了解贺州独特的族群历史文化有助于增强贺州人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形成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李晓明说:“对贺州多族群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研究仅仅只是个开始,大量的文献资料还来不及整理,还有很多的文字、符号没有破译,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为沉下心来
研究贺州民族文化的李博士点赞!
记者:赖文艺
编辑:史喜娟
审核:邓荆丹